刍议张彦远对书画装裱的贡献

2020-06-18 22:28:39|阅读:

 唐张彦远系《历代名画记》作者,该书是我国美术史论著的一部重要著作,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所推崇。其卷三之《论装背裱轴》一节,又是我国第一篇论述书画装裱的文章,虽然字数不足一千,但所谈内容广泛而精辟,是研究装裱历史的重要资料,并对书画装裱的发展,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
张氏所说“凡煮糊,必去筋。”这是一条被人们公认的成功经验。装裱书画,离不开浆糊;浆糊的制作与运用,在整个工艺过程中占据着非常显要的地位。实践证明,宣纸、绫绢的覆合,不需要太强的黏度,使用去筋浆糊进行托裱,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;且易于画心的洁净。再则,将面粉中的面筋剔除,还可以减弱浆糊的黏着力,有利于裱件的平整。此种制浆方法,已经沿袭了一千多年,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使用,还漂洋过海受到了日本装裱师的青睐。

如今凡是提到装裱,人们总要将其特殊的浆糊议论一番,有时还夹带着一点神秘的色彩。可以这样说:装裱是我们的祖先对保护、装饰书画的伟大创造;而去筋浆则是实现这一创造的必备物质条件。从文字记载上看,张彦远是最先提及“粉浆”(即‘去筋浆’)的人,他对古老技艺的传播,的确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,功不可没。但是,还不能仅此而将“粉浆”发明者的桂冠戴在张氏的头上。正如书中所言,南北朝已能装背,并达到“装背为妙”的地步,这里似应包括解决了浆糊制作的问题。

对于如何防止裱件虫蛀,怎样使裱件柔软,张彦远谈到在糊中加乳香去虫,以及国公托裱书画时,在浆水中入蜡以求软的做法,都是很有意义的创造,时至今日,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
关于“秋为上时”的装裱最佳时节,以及熟纸不可托背、接缝避开要害处、绢本重彩的砑光告诫,还有古画的冲洗、揭补等诸多方面的论述,均系经验之谈,十分宝贵。除此之外,对轴头的质地、品种,地杆的选料与包裹书画的织品、丝带,均有具体的描写,为后人了解唐代的装裱面貌,提供了文字数据。

张彦远在《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》一节中,提出“则有收藏而未能鉴识,鉴识而不善阅玩者,阅玩而不能装裱,装裱而殊亡铨次者,此皆好事者之病也。”将收藏、鉴赏、装裱、品评等几个方面,有机地连为一体,堪称远见卓识、境界深邃。

收藏书画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书画,绝不是单纯的集攒。此项工作的成效,取决于收藏者的素质和收藏条件两方面。而素质与条件相比,前者更重要些。试想,如果连作品的真伪高下都辨别不清,这种收藏还有什么意义呢?诚然,鉴赏家并不一定都是收藏家,而真正的收藏家则应是一位鉴赏家,其本身素质直接影响着收藏水平。这里所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,其中就包括了解一些书画保护常识;像张氏所谈,近火烛、向日风、正餐饮、唾涕、不洗手等不可观画之五戒,就非常具体。

所指桓玄家客人,以油手触摸书画一例,也很生动。事过境迁,如今虽然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是这些保护书画的基本精神依然适用。另外,良好的收藏环境也是书画得以安生的重要因素。“其有晋宋名迹,焕然如新,以历数百年,纸素彩色为甚败,何故?”张彦远以提问的方式,道出了收藏与书画之间的厉害关系。

就装裱工艺来讲,除了专职人员应全面掌握外,像收藏鉴识者乃至书画家都能了解一些基本知识,那是非常必要的。张彦远“鉴玩装理,昼夜精勤每获一卷、遇一幅,必孜孜茸缀。”这种精神,无论是对收藏者或装裱者来讲,都是值得学习的。

张彦远在《论装背裱轴》的第一句,就谈到“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,宋时范晔始能装背。”首次提出姓名俱全,也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一位装裱家。后来有许多人,将装裱的历史定源于南北朝,其依据即在此。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呢?是否从虞和《论书表》“范晔装治卷帖小胜,犹谓不精。”这句话受到的启示。除此之外,还不曾见到足以印证这一名句的其它资料。

但是,对于范晔在我国装裱史上的地位,是绝不会被轻易否定的。联想到范氏终生为官,又是著名的史学家珍藏、喜爱书画自在情理之中:公务之余,鉴识观赏,并对装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亦能提出一些精到的见解,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。

“始能装背”,必不意味着装裱的始点,似多指有了固定形制和操作工序上的相对完善,以及职业的独立性。“近代以前装背不佳”,只是讲装裱质量差,并未否认那是已经有了装裱工艺。“不佳”到什么程度,别说我们没有这个眼福,就连张彦远也由于“况汉魏三国,名踪已绝于代”的原因,并未一睹晋代以前的装裱风采。

范晔是装裱史上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,这是无可非议的。但是,如果只根据张彦远一句话就将其推崇为书画装裱的鼻祖,证据尚不充分。

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,单有一节,详细记述了唐以前许多鉴识艺人的押署(包括书画卷尾盖印章,书题年代及有关人员的姓名、官职、职责)。实际上是一份书画作品的收藏档案,尤其难得的是,将唐内府装裱家樊行整、王行真、张龙树等人逐一列名。还告知人们,大书法家褚遂良曾亲自监掌装裱之事。这些内容,是匮乏的装裱史弥足珍贵的史料。

谈到押署题记,它的作用决然不可高低,倘若每一件传世书画,均能留下一些与其相关,尤其是装裱方面的文字,该是多么珍贵的资料啊。遗憾的是这种做法,并未形成制度传延下来。如今的记录手段先进多了,打了不必模仿古人在书画上挥洒墨迹。但是,作为书画装裱者如何留下自己的姓名,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在裱件上属上装背人姓名,如同书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落款一样,能够增强责任感,有利于促进装裱事业的发展,只是需慎重选择适当的位置。

张彦远,能书画,善鉴赏,懂装裱。可以断言,没有接触过裱台,并亲自运帚刷浆的人,是不可能将装裱技艺剖析的如此透彻。传说唐朝时,日本曾派使臣来中国学习装裱技艺,就是由张彦远教授的。在装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,张氏是以为开先河者,作为装裱理论的奠基人,他是当之无愧的。

清閟藏(节录)

【作者介绍】 张应文(15351593),字茂实,号彝甫,又号被褐先生。明代昆山人。早年游太学,大太学诸生没有能超过者,但他却屡试不第。他又任侠好击剑,能博综古今,留意于文物掌故,与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相友...

2020-06-26

南村辍耕录(节录)

【作者介绍】 陶宗仪,元末明初文学家。字九成,号南村,天台黄岩(今属浙江)人。元末举进士不第,家贫,教书自给。明洪武(明大祖朱元璋年号,13681398)初累征不就,晚年曾聘任教官。常客居松江(今属上海...

2020-06-26

宋史职官志(节录)

【作者介绍】 《宋史》修于元末.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,铁木儿塔识、贺惟一、张起岩、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。脱脱(13141355),元大臣,蔑儿角寻吉氏,字大用,顺帝至元六年(1340)发动政变,驱...

2020-06-26

绍兴御府书画式释义

《 齐东野语 》卷之六:绍兴御府书画式释义 宋朝的徽宗赵佶和高宗赵构都嗜画成癖,他们置画院,设官职,招画士,给奖励,使书画创作繁荣昌盛,随之书画装裱也得到重视。宋代的丝织丝绣工艺也日益繁荣,丝绢...

2020-06-23

绍兴御府书画式译文

《 齐东野语 》卷之六:绍兴御府书画式译文 宋高宗赵构深入地掌握书画艺术的奥秘,喜爱鉴赏古代高雅的艺术精品。正值宋、金之间战争频繁、社会动荡的时期,他仍访求典范的著名书画作品,可以说是竭尽了全力...

2020-06-23

齐东野语(节录)

【 作者介绍】 周密(12321298),字公谨,号草窗,又号肖斋,本济南人,流寓吴兴。宋末,曾为临安府(今浙江杭州市)幕属,监和济药局,充本礼郎、两浙运司掾,监丰储仓、义乌令等,宋亡不仕。居湖州时,自号四...

2020-06-23